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书被修复
作为中国医家鼻祖,扁鹊开创了望闻问切辨病论治医学体系,今天,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书被修复,一起来看看记载了他医学成果的经典“天回医简”。
短短200多字的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让我们见识了扁鹊医术的高明。
2012年,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,由于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,残缺、散乱现象十分严重,经过十多年的修复、还原、研究,目前整理出930支医简、2万余字内容。
扁鹊医书都记载了什么?
930支竹简,2万余字,整理出8部医书
这些医简被整理为《脉书·上经》《脉书·下经》《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》《犮(bá)理》《刺数》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《经脉》《疗马书》8部医书,内容涉及经络、脏腑、针灸、汤药等医学知识领域,更是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,开创了望闻问切、辨病论治之先河,是同历史时期最大篇幅中医理论与实践著作。
2000多年前的医书今天还有用吗?
答案是肯定的,比如《经书·上脉》第一句话为“敝昔曰,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”,奠定了后世脉诊学的理论基石。
再如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一书所述的一百多个医方,表明汉代已经用上了“中药复方”,其中绝大多数药物配伍仍为现代医家沿用。(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中的治疝方与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仲景桂枝汤只有谷与甘草之别,据此可以窥见仲景桂枝汤的来源)
专家们还发现,《黄帝内经》不是“经”而是解经之书,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的讲稿,而这个“经”或许就是天回医简,另外,和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完整髹(xiū)漆经脉人像,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、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,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,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